故事 | 关于坡上村公交的那些回忆
“坡上村站,到了。”
坡上村站是国关师生们出行时的必经之地。每一辆公交车永远按时按点,风雨无阻地载着乘客们到达目的地。它带来的不仅是一段旅程,也是一份归属。
坡上村站牌(13公管 张靖涵)
毕业生在坡上村站牌前的留影(图源见水印)
375路,从坡上村一直可以到达西直门,被戏称为连接起了“村”和“城”的公交车。375路途径清华大学、中关村、五道口、北语、北航......在无数美好明亮的日子里,载着青春前行。也许二十年前,同学们也是怀着同样激动的心情,乘着375路来到了坡上村,来到了国关;也同样以洋溢的热情活跃在或繁华摩登,或底蕴深厚的北京城各个地方,而375路就是连接这些地方的桥梁。在他们心中所难忘的是那路车,更是那段令人追忆的青春年华。因线路优化调整,375路现已不再经停坡上村站。
第一次去国关就是从西直门转车375,自己提着大行李箱。
----89国经 竺可红
375,是一个时代。
----91国新 蒋航
辞旧迎新,对于国关人,是永远的375。
----83日语 张辉
331路公交车及司机(图片来自网络)
332路公交车人民大学站(图源见水印)
332路,被称为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公交”,同时,由于其沿途经过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民族大学等多个知名学府,还被称为“学历最高的公交线”。同时332还途径动物园及国家图书馆,时至今日,一提到国图和动物园,校友们还是首先就能想到332路,想起当年的故事。
坐332去海淀剧院和国图看电影,到动物园换乘103电车去西单、北海、美术馆、王府井。332总是特别挤,有时候连下车都困难。真的佩服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的售票员。
----87中文 潘英松
332,现在还记得车站的那颗小松树。
----88国经 张建平
332去北图(国图),打着学英语之名去看电影,有一次还碰上了前苏联电影节。
----89国经 竺可红
特10路及特5路公交车(14文传 何达)
特5路,途径北京南站、海淀公园、白石桥,到了白石桥再步行一段,也就马上能到国家图书馆还有北京动物园。乘着特5路,金秋时节去钓鱼台赏银杏,春暖花开去玉渊潭赏樱,都算是一番雅趣、一桩美事。而国关人每当谈论到特5路时,也都会默契地相视一笑。
钓鱼台银杏(图片来自网络)
玉渊潭樱花(图源见水印)
“巧啊,您今儿坐哪路啊?”
“特五。”
“呦!”
售票员的票袋和票板(图源见水印)
在二三十年前乘坐公交车,“上车时请您主动出示月票,没票的乘客请您主动买票。” 是当年售票员阿姨的口头禅。票本上的红蓝铅笔和橡皮筋也是售票员的标配。学生们为了方便,也经常在胸前挂着钥匙和公交车月票。
1999年版北京公交1元面值铅印版车票(图源见水印)
公交的老票根,每一段青春都是限量版。
一枚枚已经泛黄的老车票,一张张褪色的老月票,见证了北京城市交通的变化,也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
二十年前,在站台等待张望,终于等来那辆公交车,挤进公交车向售票员出示月票,坐下后看向窗外熟悉的风景。二十年后,尽管车次增加,不再需要购买纸质车票,刷卡乘车便捷,同样的目的地,却不一定是当年熟悉的那辆车,熟悉的风景。
月票的消失,公交路线的调整,375路和特5路的停运.....这些改变像浪潮一样,又将内心深处的回忆翻滚出来。与其说这是关于公交的记忆,不如说这是对那一整个时代的回忆,对青春过往的追忆,对改变的嘘唏,对岁月流逝的感叹。“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纸质版学生月票(图片来自网络)
市容市貌在改变,生活场景在改变;各人的身份在改变,阅历也在改变。改变是必然的,不可阻挡的。那么为何不认为这些变化带来的是成熟,见证的是成长,并且尽管世事变化,总有一些事情是不会变的。就像北京的公交车一班班驶去,路线一条条被优化,总有不变的坡上村站,一直默默守候;就像时光一点点流逝,学子一届届来去,总有不变的国关,永远在所有国关人心里。
不论酷暑严冬,坡上村站点永远不乏等候的身影
不论阴晴风雨,公交车永远准时到达平稳前行
不论旧时今日,国关永远张开怀抱,向你
匆匆的行程中有着回忆
坡上村的故事会一直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