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撰
下面这组照片,是王庆民、段可林两位六十年代的校友整理提供的。其中包含着从他们64年入学起几十年亲身经历的三次校名牌的变化和四次学校大门的变迁。
关于校名牌的变更:1964年入学时的校名为“外交学院分院”,但是没有校牌;1965年改名为陈毅元帅题写的“国际关系学院”(见照片1);文革期间校牌改为“国际关系学院革命委员会”(见照片2)。
关于学院大门的变迁:1964—1965年时的校门(见照片1);
1965年红色教学主楼建成后的大门(见照片2);80年代初,随着9—14号楼的建成,中心东移,才新建成了现在仍保持完好的第三个大门(见照片7);第四个最新大门则不必介绍,尽人皆知。
8—17这10张照片,则记录了93年第一次公开校庆时的盛况及1994年校庆部分60年代校友返校的情况。
此照片记录了1965年刚由“外交学院分院”改名为“国际关系学院”时的老大门,位于现在的图书馆处;背景建筑为原2号楼,位于现在图书馆西侧围墙绿地处。照片人物是64级日语二班的李保平(左,21岁)、李洪福(中,19岁)、李国成(右,21岁),班里戏称“大李、老李和小李”(《大李、老李和小李》是六十年代一部提倡体育运动的喜剧电影,恰巧班里只有三位李姓同学,遂将高个的李国成称为大李,年龄又小个最矮的李洪福叫作小李,个子中等又是团支书的李保平自然就是老李了。)
此为,1966年至1968年学院“文革”时期的老大门,位于现在的后勤零修班所在院,校牌子由陈毅元帅题写的“国际关系学院”改为“国际关系学院革命委员会”。照片人物为64级日文二班的六位女同学。右起依次为王鹏、郭桂琦、王文惠、段可林、孟春芳、谢淑敏。
此为1968年12月毕业前夕,64级日文二班全体同学合影。背景是毛主席去安源油画,位于现在的9号楼处,后面的建筑是现在的8号楼。
此为1969年12月64级日文一、二班全体女同学合影,地点在北京良乡赵庄。当时正在解放军工程兵4651部队良乡农场接受再教育。前排左起依次为:李玉品、王鹏、韩淑兰、王祝平、王文惠、郭桂琦;后排右起依次为:段可林、孟春芳、罗黛眉、谢淑敏、孙洁华。
此照片为在原红色教学大楼正门前,78—79年第一期日文干训班全体师生合影。
此为79—80第二期日文干训班全体师生合影,地点同5.
此为1990年夏,部分法语、西班牙语的六十年代老校友返校与部分老师合影。地点在新大门东侧的原大门前。
此为1993年12月,庆祝国关建院四十四周年大会主席台。此次庆典活动是国关建校以来的第一次公开校庆,广泛欢迎老校友返校,盛况空前。地点在原礼堂(俗称大教室),现已被文化交流中心所取代。
此照片反映了1993年校庆时的热闹场面,地点在图书馆前及原5号楼(现已不存在)之西侧路。
1993年校庆英文系63级、法语系63级部分老校友师生合影,地点在图书馆前。
1993年校庆英文系64、65级部分老校友师生合影。
1993年校庆法德系64、65级部分老校友师生合影。
1993年校庆日西系西班牙语64、65级部分老校友师生合影。
1993年校庆日西系日语64、65级部分老校友师生合影。
1993年校庆日语65级部分老校友师生合影。
1993年校庆79恢复本科招生部分老校友师生合影。
1994年12月,四十五周年校庆部分六十年代老校友与老领导合影。
|